七窍相通有病相连

来自产品维基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然疗法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三甲

去挂号   古人所称的七窍,就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穴,即一双眼睛,两个鼻孔,一张嘴巴和一对耳朵。表面看来,人的七窍互不相干,各司其职而不越俎代庖。然而,细察其内部结构,则彼此间不乏暗道互相沟通,连成一气,与唿吸道浑然一体,所以才有“胸中火起,七窍生烟”之说。从医学角度看,人的七窍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倘若一窍有疾,往往会 “株连”他窍。因此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便于洞察疾病的蛛丝马迹,对人体保健也大有裨益。

  1、眼和鼻

  眼和鼻之间有一条潜行、狭长的管道,称为鼻泪管,左右各一条。鼻泪管起于上、下眼睑的内眦部,终止于鼻腔的下鼻道。鼻泪管是将多余的泪液收集到泪囊,泪囊则在人眨眼时,通过眼轮匝肌的舒缩,将泪液挤到鼻泪管,同时又将泪小管的泪液吸入。当人们哭泣时,人体分泌的大量泪液涌入鼻泪管,所以总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抽泣。如果患者有慢性鼻炎或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被阻塞时,就会出现溢泪症。即使只是伤风感冒,也会由于鼻腔粘膜肿胀充血,致使鼻泪管不通畅,故常有“鼻子一酸,眼泪就冒上来了”的现象。

  2、鼻和口

  软腭和硬腭就像一块拱板,将鼻腔和口腔二者分开,但两者通过这块拱板后面的咽腔相通。鼻子吸入空气时虽然经过鼻毛,鼻道和鼻甲的加温、过滤,但这仅仅是第一道加工工序,空气入咽腔时,一些微小的尘埃和细菌、病毒,则由咽腔组织(淋巴滤泡、咽扁桃体等)作进一步的过滤、消毒、吸尘和加温,然后送进气管。如果因患鼻炎、鼻塞严重,则只得改用口唿吸,鼻子发挥不了自己的功能,就会造成口干舌燥,咽部不适,长此以往,容易发生咽炎,并增加唿吸道的感染机会。因此,患有慢性咽炎的病人,要积极治疗鼻部疾病,才能缓解或治愈咽炎。

  3、耳-鼻-咽

  在后鼻孔的两侧烟壁上,各有一个瓜子般大小由粘膜撮合的开口,即咽鼓管咽口。咽鼓管是联系耳与咽之间的通道。平时,咽鼓管的咽口处于闭合状态,只有在讲话、咀嚼、吞咽和打哈欠时,才会瞬时开放,空气随即进入中耳鼓室。因此鼓室内的气压是由咽鼓管来调节的。鼓室内三块听小骨通过振动,将声波传到内耳使人产生听觉。因此保持鼓室内气压与大气压一致,才能使听小骨保持其特有的灵敏度。

  重症感冒蔓延到咽部时,咽鼓管咽口充血水肿,甚至波及咽鼓管本身时,咽鼓管壁肿胀,通道不畅,耳内会有闷胀感,即鼓室的气压小于大气压,这时可见鼓膜凹陷,听力下降。更严重的,有时感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年幼儿。因此,严重鼻塞同时伴有耳内闷胀感时,应当请医生配给抗生素加血管收缩剂的滴鼻药,以减轻咽鼓管水肿,防止中耳并发症。正常情况下,遇有放爆竹、开炮、炸药爆炸,有较大的声浪时,应立即张口作哈欠动作,以使咽鼓管咽口处于开放状态,保护鼓膜不致被震破。乘飞机吃口香糖也是为了减轻飞机升降时气压变化给鼓室带来的不适感。

  有人变戏法:吸几口香烟,尔后烟雾从耳道口袅袅飘出,这是因为此人鼓膜已穿孔,在软腭上抬堵住后鼻孔时,吸到咽部的烟雾,被逼进咽鼓管,进入鼓室后再从鼓膜穿孔处涌向外耳道。

  4、“七窍出血”之谜

  在古小说和影视剧中,当描叙某人惨遭谋害或中毒身亡,往往都会有“七窍出血”的“惨状”。例如,《水浒传》中潘金莲用砒霜毒死武大郎,结果武大郎“七窍出血”而惨死其实。其实,临床也常可以见到,如:严重的脑外伤,发生颅颅底骨折时,极易使硬脑膜与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嵴液外漏,脑嵴液中因混入骨折引起的出血而使外漏的脑嵴液掺有血液。当筛板骨折时就可出现脑嵴液鼻漏,含血的脑嵴液从鼻腔流出;当颞骨岩鼓部颅底骨折时,则使含血脑嵴液从耳道溢出。这就引起耳、鼻流血,而鼻出血又可从后鼻孔流至口咽而从口中吐出。虽然颅底骨折时,血液是不会流到眼睛,并引起两眼出血的,但是出血能潜流到眼睛的“郊区”——眼眶内,在眼眶周围、眼睑或球结膜下形成瘀血斑,病人的眼睛看起来像熊猫眼一样,出现了医学上所称的颅底骨折“熊猫眼征”。于是,便有了“七窍流血”之说。懂得七窍的关系,对此也就见怪不怪了。 七窍相通有病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