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年间吃到今天的麻粘大米-沈飞
点击关注 👉 苗耕古稻
麻谷,也叫麻粘,苗族称之为Nax Niaos(纳鸟),这个稻谷的名字是从谷壳的颜色来命名的,其他的诸如油粘 Naxdongx、马尾粘 Nax ghab dloed等则是从谷子的形状来来命名的。
麻粘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一个传统古老稻种,稻谷细长有褐黑色斑点,米呈白冻玉色,米饭稻香浓烈,颗粒无粘软现象,煮饭熬粥做粉皆宜,是稻米饭中上上之品。缺点是饭香令人多食,产量比较低,农户人家越种越穷。主要生长在高海拔区域,耐旱,生命力极强,米粒晶亮,做饭很香而不回生硬。麻粘是粘稻之一种,壳麻黑,实粉红。贵州作家戴明贤《双井胭脂水》:“安顺的红米(麻粘)很有名,油分足,养分高,炊之为饭,香软适口,色作淡红,确乎鲜妍可爱。”麻粘有三个品种,高杆的麻谷叫大麻,中杆的叫二麻,矮子的叫三麻。
前年到剑河搞扶贫工作交叉检查,还发现敏洞乡下有高杆麻谷。麻谷在黄平县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由于麻谷是耐旱水稻农作物,产量极低,平均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远远低于杂交水稻的产量600公斤。
从文献记载来看,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乾隆二十五年考中进士的黄平人李台编撰的嘉庆《黄平州志》记载:嘉庆年间,黄平种植的粘米有十多个品种:白粘、红粘、百日粘、麻粘、银项粘、早香饭、迟香饭、早白、迟白、白黄谷、细红等(嘉庆《黄平州志.食货物产》)。
黔东南州是贵州有名的糯禾种植区,《黔南识略》卷12载:镇远等地苗“男勤耕作,种糯禾。”“苗人惟食糯米”,“军户多食晚米”,几乎以种糯米为主。糯稻分为两类:稻穗有芒者称糯禾(俗称为“折糯”,苗族叫Nax niangf),无芒者称为糯谷(粳糯,也叫大糯)。糯禾是清水江流域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主要合适在林区深谷林郁,雾多,湿度大,阳光直射时间短,早晚温差大的山区环境。
明《黎平府志》记载“香稻俗名籼禾,味极香美”。清代,许缵曾在《滇黔纪程摘抄》中记有黔东南“清平、偏桥、镇远一带,居民稠密。其地产香稻,圆而实大”。尤以从江、黎平、古州、丹江、台拱、清江一带种植的香禾最负盛名。乾隆初年厅境除革东、台拱、施洞偶有外籍汉人外,四境全系苗人,“食唯糯稻”。自“改土归流”之后,才有大量的籼稻种子随着官兵进入苗疆,麻粘也应该是这个时期引进过来的。明清时期,各府志文献记载的水稻品种是:粘稻24个,糯稻18个。
乾隆八年(1743年)榕山屯兵总旗李尚云自江西吉安引进大麻谷、小麻谷、大白谷、小白谷等粘稻品种,先在望湖屯、榕山一带种植,产量比糯稻增产显著。
这个米对于我们6,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记忆应该是非常深刻的,那个味道现在想起来都会自然而然地淌口水。由于麻谷的产量相对杂稻就低得很多,并且不耐旱,因此,逐步被杂交稻所淘汰,近年近乎绝种,使人不胜唏嘘。
进入1985年代,广大农民群众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追求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收益,纷纷丢下产量低下的老品种去选择种植高产杂交水稻,麻谷这一地方传统品种逐渐淡化退出。
这个麻谷是老辈子传下来的,产量低,好多人都想种杂交水稻,没有人识货给高于杂交稻的价格来吃,于是就不会再有人种植,很多地方的群众都放弃这个品种的种植。
所幸的是新华村的老村干王伯相告诉我们说:过去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吃麻谷(麻粘),这个老品种非常好吃!麻谷的产量不高,尽管它的营养好,又好吃又香。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种了。他家有加亲戚住在罗裙坡上还在种植有古稻麻粘,是中杆麻谷,是我舅公。他们一直特别喜欢吃这个米,近90岁的人了,前些年还在犁田打耙,身体硬朗着呢。今年,孩子们感觉这个品种的产量实在是太低,再也不让老人种田做农活,他老人家自己硬是去种植几块田。他家一直没有断种过,坚持种植近百年了。
听他如此介绍,我们还真来劲了,非常感兴趣。真有点“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味儿。
罗裙坡90岁的罗老者,种了几十年的麻谷吃了几十年的麻谷,作为庄稼人他对麻谷有很深的感情,没有麻谷饭,吃再好的菜都不香。尽管麻谷的产量低,每年他都会种上一两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