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返乡耕米历程-杨坤

来自产品维基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的返乡耕米历程

家人好,我是杨坤,南漂九年,2015年带着浓浓的“三农”情结、返回了家乡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铺镇。为了孩子,我和爱妻虔诚努力耕耘至今!

亲爱的家人:您好,闲暇之余,请您进一步了解我和我的返乡耕米历程。

贫寒学子,孜孜求知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且贫寒的农村家庭,曾经无数次地饱受贫困给我带来的艰难和羞辱,甚至抱怨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生在人世,让我经历困苦。

曾经父母说:我五岁前,体质特别差,以至于他们经常半夜三更将我送往村医处就诊。有一次更甚,等医生给我打完屁股针没多久,我变翻了白眼,可把医生吓坏啦!

有一次我只身前往邻居家,那时我大概五岁,我痴痴地看着那个新颖的竹制蛇形玩具。那是一个收割油菜非常忙碌的夏天中午,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中的竹蛇玩具。也许是我可怜而痴迷的凝望让他动心,他把我引进一个房间,随手变插上了木门、拉上了窗帘。不料他不但不让我玩那玩具,还罚我站着,当时我鼻涕都哭出来啦。大概半小时后,他家人敲门要进房挖米煮饭,我才得以解脱……

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父母便开始承包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他们如此一可偿还外债,二可供我读书。小学放学或者星期天,父母便让我去地里放鸭鹅或者生火做饭。一次放鹅时,可能也是饿了,我竟然躺在田埂上睡着啦。醒来后,鹅吃了邻居家的不少麦穗。

另一个让我难忘的屈辱是高中走读,租了父亲朋友家的江边廉价房。那房距离我们汉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很近,是小院里地势最低的一间、一砖上顶、二十来平方、一个小窗、门口不远处有一棵大树、门外泥巴地面。父母同房东商量后,在临窗口处搭建了一个零时棚子,便于停放自行车和闲暇生火做饭。高中伊始、每逢周末,我总是风雨兼程骑车回家。一次,放学回到家母亲煮了一年前腌制的腊肉,可能我饿了便吃多了,第二天不得不请假就诊。好多次,从家里到租房携带着饭盒装些父亲炒的菜,放学后热着吃时,已经发出馊味啦。高二开始,课业繁重,回家次数少了。大多数周末白天在大树底下学习,晚上挑灯读书,多少次深夜刺骨,可谓刻骨铭心。如此环境,不知不觉让我染上了风湿。

……

诸多困苦的经历,曾经使我苦痛和哀怨,但我从未放弃梦想。而我追逐梦想的唯一方式就是刻苦学习。

与时俱进,努力慢慢改变着一切:

2007年我考入海南大学,那里长夏无冬,晚上看书腿脚再也不挨冻啦;

2008年我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不仅缓解了父母供我读书的资金负担,还购买了台式电脑,学起了相关办公软件;

2009年我和舍友共同发起组织了海南设施企业发展现状社会调查活动,我撰写的论文获学院优秀论文二等奖,小组成员获先进称号;

2011年我顺利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理论实践,不二选择

2009年那会,我已暗自决定将来考研深造,用知识改变命运。但2010年寒假前夕,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被检查出心脏动脉硬化,住了医院,刚刚回到家里调养。”短暂难过后,我就利用闲暇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手抄一万多字囊括病症食疗之法,然后邮寄给父母,希望让他们了解此种病症并进行食疗。可惜后来了解到,他们并没有去实践。

2010下半年我们专业理论学习基本结束,不少同学已着手投简历、找工作。而我却一门心思在准备考研。

2011年参加完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想将理论用于实践,就在老师推介下带上行李、横渡琼州海峡,千里迢迢到达广州从化良口镇一处高山基地实习,实践周年设施栽培红掌。

从搬运换盆到设备调控,每天穿梭于大棚之中、细心呵护数万盆红掌、凤梨花卉,无不经受体力与理论双重检验。 那会年关,心里时常惦记着父亲的病情也想回家看望。但同时也考虑到刚到基地实习一个月,如果回家看望,势必让基地上下认为我不负责任!短暂纠结后,还是决定留守基地,等实习结束、做完毕业论文再回家看望父亲与母亲。

2011年4月6日14时30分我回到家,但父亲却永远在床上睡着了,未能与他说上一句话。难道忠与孝,真难两全吗?

戮力工作,不辜父恩

我的父亲虽然只读了几年小学,但他勤劳、质朴,曾经告诫我:“要学就好好学、要干就好好干”。我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辗转反侧后,我放弃了读研、继续到广州从化良口镇高山基地工作。

诸多一线工作,让我身体遭受艰难;老板武断横行,让我心灵遭受磨练;荒山僻壤恶劣工作环境,也曾使我苦痛和哀怨,但我从未放弃梦想。而我追逐梦想的唯一方式就是兢兢业业工作与学习。

与时俱进,努力慢慢改变着一切:

2012年春节前夕,精心培育数万盆精品红掌;产品被客户高价预订,促成公司发展订单生产;

所辖温室产品,多次得到昆明安祖花园艺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的赞誉,获“全广州最好骄阳”的美誉;

2013年3月3日,和爱妻结婚啦;

2013年4月17日,在上海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调研上海孙桥等几大生产、销售的红掌现状;

2013年4月24日,在云南接受昆明安祖花园艺有限公司的红掌盆花栽培培训,调研了斗南等花卉市场的红掌行情;

2014年8月在中国绿色部落示范农场担任村长助理兼技术总监,开始关注蔬菜和粮食安全;

2014年10月在顺德碧桂花城大酒店接受了中华有机农业协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有机栽培》培训,了解了有机产业相关信息,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返乡耕米,开天辟地

2013年12月20日,我飞奔回家,当天夜里妻子顺利产下了我们的宝宝。就在悉心照顾妻儿过程中,发现儿子他的左耳耳垂背后和背部右边各有一处芝麻大小的红斑点。刚开始,我们都以为是胎记。出院一周后,我不太放心,就和妻子将儿子带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毛细血管瘤。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儿子,不得不接受药物、激光的治疗。

每次激光手术中,孩子疼的只喊叫,我的内心如同刀搅。悲痛之余,从资料中获悉,这病症大多由污染而致。是啊,我和妻子都在那高山基地工作多年。我们饮用的山水,可能受锅炉三废污染;我们在大棚温室内呼吸的空气,可能被化学的农药污染;还有我们日常吃的饭菜等,可都是从迢迢闹市而来……

工业三废、大量农药化肥引入,不仅打乱了我国几千年来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还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和各类疾病的产生。据医学专家分析,80%癌症发病率与环境恶化有关。

这些如同晴天霹雳,让我在繁忙的设施工作之余寝食难安;身为农学学士,却无法健康家人餐桌,情何以堪?我越来越意识到健康对于家人的重要性。但,我如何才能让家人食的健康呢?

显然,我们专业所倡导的高投入,我没办法进行(因为这些年工作只是想将理论用于实践,根本没有为了赚钱!除去一些必要开支外,基本没有积蓄。);另外,我也不去追求过高的产出。只要有益家人健康,我就要努力去实践。一天无意,找到一份曾经参加过的有机农业培训资料,其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并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秩序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机农业模式,让我眼前一亮。

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和现实思考,与妻子商量并取得她同意后,2015年1月19日我回到家,终结了南漂生涯。

起初,我们就以自家与邻居爷爷家的几亩地尝试:有机耕耘已经在我们汉中源远流长数千载的品种黑谷和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