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交给我们的土地、种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来自产品维基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点击关注公众号 👉 老许有话说

原创 许远国 2020.6.26

  什么是情怀农业,我啰嗦了好多遍,但意犹未尽。特别是我为什么老拿“情怀农业”说事?是因为一开始以“三不用”+传统种子为基础的农业,即种水稻不用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用传统种子为农业根本的人叫“新农人”,结果有人很不满,说我们这些所谓新农人是城市人下乡圈地,抢他们的饭碗。

  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没有呢?他们置土地撂荒之不顾,置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普遍使用而乐此不疲,咱们放弃城市优厚生活在乡下吃苦受累打拼还受他们的白眼,我也是有看法的。不过不要紧,要搞好团结,那就以谁有这个三不用+传统作物种子为准,叫做“情怀农业人”总可以吧?后来没见到这些人有什么不满。闻则改之,摒弃精英思维嫌疑,避免了不快。

  现在,农业部已经批准玉米棉花等71个转基因品种,大面积的种植了。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多年的争议,尤其是此次疫情中,让人们看到,平时吃老种子粮油的人,免疫力明显强于吃垃圾食品的人,多少人在怀疑此次疫情是生物战争的一场战疫,特郎普也公开承认,这是他们发动的。近期带病毒的猪肉因经过加热,目的没得逞,接着又来三文鱼,北京中招,并且还在指责为什么美国研究的转基因作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使其脱靶?本是司马昭之心,可是中国偏偏要大力推广,到底想做什么呢?

许远国2.jpg

70后的王春玲(左)放弃县城红火生意种植常规水稻,右为息县司法局长张涛。

  我很傻,很顽固,放弃退休后的城市生活,来到乡下,寻找老种子,在我们这个以水稻为主的田地,种起庄稼来,也写些文章。毕竟,过去的日子是爬格子出身的人,所以,以文会友,结识了许多情怀农业人。

  从前,我以为我们当地没有人做老种子作物的,今年忽然就来了比我年轻的多的情怀农业人,他们的经历比我更有说服力,我敬佩有加,就到现地看一看,学习学习。结果发现,他们下的功夫,用的力气,所产生的影响,在当地有口皆碑,感慨之余,决定向所有情怀农业人报告一下,传承老种子作物的人没有绝迹,虽然有可能转基因的大面积推广,传统作物成为侈奢品,相信仍然可以吃到最后的晚餐。

河南光山刘正双的老种子种植基地:非志同道合者,禁止入内

  刘正双,男,1962年生于光山县,中共党员,200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国家人社部、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称号。在村主任、村书记位置上干了二十六年。因成绩突出,所在的上官岗村被批准成立正科级的商务中心区,刘正双兼任区管委会主任近两年。


60后的刘正双(左),功成名就,本应安享晚年,但也重拾曾经种庄稼的生活。

  刘正双,当年想参军,没如愿,想考学,没考上,但凭他对农业的热爱,扎根乡下一辈子,终于举国闻名。自从得知草甘膦对人体的严重危害,转基因种子可能贻害无穷后,猛醒,他开始了改良土壤,种传统作物的历程。我到刘正双种植地和酵素发酵池,把我惊呆了:他不仅种传统作物,还将村民厨余垃圾集中组织人力做各类酵素,投资二百余万元,建起传统房舍、收集整理传统农具、传统工艺。比如地方小吃,自己酿酒等。

  他深入老农中间,试图通过自己的示范和引导,唤醒尚在农村耕作的老农们不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和转基因种子,改由制作环保酵素和土著菌肥以及秸杆、杂草覆盖土地,生产和消费有机食物,努力把自己的健康吃回来!一直以来,做的各类酵素,全部赠送给周围农民,全做的赔本生意。


刘正双参观民宿和传统建筑

  在刘正双的稻田,我看到,他把寻找来老种子,把撂荒三十年的耕地重新翻耕细作,种起可留种的水稻,并插上“情怀农业,传统作物,非志同道合者免入”的牌子以吸引人们前来围观,得到当地许多意在传承老种子的村民热烈响应。这种搞法,比老许带领农户按要求种的庄稼要有力的多!在这片土地上,酵素,传统种子,农家肥料重新回归,我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找到有共同语言的老乡了。

河南息县女汉子王春玲:让传统作物飘香在故乡土地上

   王春玲,信阳息县弯柳树人。从前,她在县城做服装生意,并且一路走来,春风得意。也是因为在吃的健康上出了问题,她的丈夫患了重症,一病不起。她深知,病从口入的道理,透过网络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她判断出自己种老种子粮,才能吃的放心,吃的健康。把过去做生意赚到的钱和门面房卖掉,租用三百余亩稻田,使用期30年,种出老种子来。


从商到务农,也是艰难的选择,但这条路走定了


   四年来,她采取大胆撂荒,通过长草消化土壤重金属以及农药残余,制农家肥滋养土地等,马不停蹄对脚下这片土地进行了深度改良,大量的堆肥,酵素肥的铺垫,使土壤经检测符合种植有机作物标准。就四处寻找老种子,去年,在政府扶贫攻关领导小组的帮助下,售出大米十万余斤。

  在见到王春玲时,老天正在下雨,因为一些家事耽误,她的稻田的秧还没插完。在田间淋着雨,带着草帽的王春玲走过来,我直奔主题,说你这秧插的有些晚,也许口味要比早的强,因为稻子扬花的时候,已经立秋,避开了强烈的光照,口感要软和的多。但是亩产可能就会少一些,因为秧长的过长,信阳的农谚“芒种打鼓夜插秧”,需要抢时间。


70后带80后,一起农耕,在这里,传统农耕文明鼎力传承,月季花做底肥,也许吃出花香味。

  在谈到为何做情怀农业时,王春玲不加思索地说:我生于这块土地,长出这块土地,我辈就要守卫好这块土地,不能让农药化肥草甘膦污染这片土地,通过努力,今天我脚下的土地抓起一把,就会闻到芳香,你给土地是什么,土地就会向你回报什么,这就是厚德载物的根本之所在!


丰收喜悦

  在交谈中,王春玲豪迈地说:我一定把环保酵素大米做成息县的一张明信片。 远离城市来到农乡, 脱下旗袍住在板房, 没有了城市的喧哗, 只有鸟语伴着花香, 农业的路我走了, 农业的河我趟了, 农业的棒我接了, 农业的旗我扛了。


河南信阳鸡公山人侯辉:保护原种种植,把火炬交给我们吧

  侯辉,出生于1976年,17岁外出打工,并自学考上工程师职称,曾在新疆担任过建筑项目工程师。因项目经理拖欠民工工资,侯辉带领民工找项目经理算帐,因此得罪,一气之下回到家乡搞养殖业。在长期的摸索中,养虾在湖南、湖北、河南闻名,餐饮业也搞的红红火火,去年在一次鸡公山组织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上,认识了侯辉,当本人介绍是种传统种子稻的时候,倍感兴趣,决心将自己的养虾基地改成稻虾共养基地,手中有土地600余亩,400亩种传统种子水稻,200余亩种各种传统经济作物如当地花生、红薯、大豆、芝麻等。


  侯辉(左),来山水云间合作社取种子

    侯辉见我年龄偏大,劝我只做技术指导,说,有老一辈人传承老种子,我们后辈更有保护原种种植的责任,请放心,把这把火炬交给我们吧,我将让传统种植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说干就干,疫情期间,我们办理了各类出城手续,来到乡下,紧张地做起土地合并,引水渠道以及种植规划。一直忙到夏至。


稻虾共养育秧田

  因流转土地仓促,准备工作不充分,再加经验不足,今年插秧期间遇到干旱,育秧秧苗满月许久不能落地,直到近期下了几场大雨,秧才全部插完。

  在这里,有十余种濒临失传的老种子扎下根。


老许一向观点,“但有颗粒种子,交与儿孙耕种”

  老许自从2013年一头扎到农村至今,一直以寻找老种子为己任,一共手中掌握老种子数十种,其中有千年老种子。另外,曾经两次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组织的全国有种有种农耕大会的崔素侠女士带来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的老种子多种,因土地面积和驯化种子精力有限,分头将这些种子交给情怀农业人培育,自己还从稻田里找出自然基因突变的种子正在进行第三代种植,以期有好收成,好口感。


做一粒种子,将做传统农业传承人

  老许有点老,叹息来到人世,一事无成,不知一晃离古稀之年咫尺之遥,深感时日不多,必须以传承传统种子作为己任,把寻找老种子作为一种乐趣,把种植老种子作为一种爱好,把历代农耕文化,农耕文明作为搜集整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仅老种子有人传承,而且农耕文化,农耕文明不至于成为传说,一直努力着。

  我能说什么呢?毕竟年龄大了,就倚老卖老吧,我坚持“但有颗粒种子,留给后辈耕种”,有人耕种,我就满足了。


面对貌似农业的后继无人,曾经痛苦思索过。


   “但有方寸土地,留与儿孙耕种”,是宋代叶适《留耕堂记》的开篇语,流传至今。今天,中国的土地大面积撂荒,面对前人的训诲,再看看现实,汗颜啊!再见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放弃东北退回关内,被称为“崽卖爷田心不疼”;红军时期,来自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面对国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采用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导致红军大量减员,苏区面积越来越小,彭德怀怒斥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疼”,此语当时获得毛泽东的支持。李德错误的策略导致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难道类似的错误还继续再犯下去?

  看看古今有识之士,是如何珍惜我们自己的土地的,是如何珍惜土地上的种子的?本人不禁要问,难道是但有方寸土地,赶紧开发房地产,盖上高楼?难道是但有颗粒种子,赶紧转了基因去?


老祖宗交给我们的土地、种子是用来做什么的?